回顾 | 孙广博士后主讲“说‘真’:烹人之祭与道家天人观”
Body
11月7日晚,青年学术沙龙第39期“说‘真’:烹人之祭与道家天人观”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开讲。沙龙由我系孙广博士后主讲,周建渝讲座教授主持。
(主讲人孙广博士后)
沙龙伊始,孙广博士后从文字训诂的角度介绍了“真”与“烹人之祭”的关联。他认为,从“真”的字形演变来看,“真”的字形具有“鼎”的特征。“真”字当是会意兼形声字,从鼎从人,人亦声,乃烹人于鼎之义。
孙广博士后指出,“烹人”不仅是为了食用、刑罚,更是作为一种礼仪制度下的祭祀行为,代表了巫史传统中“人”完全从属于“天”的天人观念。
(主持人周建渝讲座教授)
随后,孙广博士后从思想史传承的角度介绍了“真”如何从“烹人之祭”过渡至道家的天人观念。他认为,道家继承上古巫史传统,其信奉天的思维方式与“烹人之祭”的完全服从于天的心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。不同之处在于,道家的“天”已经从“意志之天”转变为“天道之天”。在道家的天人观念中,“真”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概念,代表“天”与“自然”。而“天”始终居于主导地位,人则是从属于“天”,应当顺应天道。
(沙龙现场)
此外,孙广博士后提出,在道家天人观的影响下,探天、求道成为了中国哲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历史使命,并对后世的阴阳五行说、理气论、道教修炼等思想学说产生重要影响。
最后,针对本次的沙龙选题,孙广博士后分享了自身从事研究的心得体会。他提到,文字学的研究不应该停留在单纯的文字训诂,而应拓宽视野,从文字的考释引申至更为广阔的社会风俗和思想史的阐释。
(互动问答环节)
沙龙结束后,周建渝讲座教授对此次沙龙进行了总结。同时,与会同学积极提问,围绕“天”“真”“真人”等概念与孙广博士后进行了深入交谈。本次沙龙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中落下帷幕。